查看原文
其他
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


菩提偈

【唐】惠能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
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!


心是菩提树,身为明镜台。

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!
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
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

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

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!




(1)菩提偈:“菩提”,梵文的音译,意译为“觉”或“智”,旧译也作“道”。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,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。偈,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。菩提偈,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。


(2)树:这里指菩提树,意译为“觉树”或“道树”。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,觉悟成道,故称此树为菩提树。


(3)明镜: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。台:指安置明镜的地方,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。


(4)佛性:是梵汉并译名词,意译为“觉性”、“如来性”,有时被称为“涅”,或叫“真如”,也是“如来藏”的异名。


(5)尘埃:佛教术语,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。按出家人的观点,世务不净,故称尘务。


(6)玄:佛教术语,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。《信心铭》:“不识玄者,徒劳念佛。”对于佛教徒来说,通晓玄机,是至关重要的。



菩提原本就没有树,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。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,哪里会有什么尘埃?


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,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。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,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?


菩提原本就没有树,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。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,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?


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,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?以此进行修行自身,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!



关于这首诗的来历,《坛经》第四节至第八节,有明白的记载:五祖弘忍“一日唤门人尽来”,要大家“各作一偈”。并说“若悟大意者”,即“付汝衣法,禀为六代。”


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”弘忍知道后,“遂唤秀上座于堂内”,说是“汝作此偈,见即未到”,“若觅无上菩提,即未可得”,因而要他“更作一偈”。而“秀上座去数日,作不得。”


惠能的偈语,即针对神秀的《无相偈》而发。据《坛经》所载,惠能本不识字,他先“请人一读”神秀的偈语,然后作此歌偈,“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”。



惠能(638—713),俗姓卢氏,三岁丧父,家境艰贫,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。二十四岁时,惠能辞母出家,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。初为行者,随众劳役,踏碓舂米。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,嘱付衣法,成为禅宗六祖。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,惠能多次遇险,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,隐居十五年。弘忍入灭之后,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。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,弘法度众无数。武则天、唐中宗闻其名声,多次敕书征召入京,惠能皆以老病相辞,竟不奉诏。713年(唐玄宗先天二年),惠能赴新州入灭,时年七十有六。


来源于:唐诗宋词元曲Tsscyqu



往期精彩推荐

  爱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

  幸福的模样

  在你的人生里,只有一件事是绝对重要的

  比游戏更可怕的是,中国孩子根本就没有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

  当你知道自己在哪里,才能去你想去的地方!

  读懂自己比读懂别人更重要

  我们需要了解的宇宙法则

  你的魅力来自你的能量

  1-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(请对号入座)

  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, 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

  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

  心理学家19年追踪—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,到底是什么?

马云:让孩子玩,不然30年后他们将找不到工作!

道德经动画完整版+朗读版, 值得收藏!

  ●成长,就是抛弃曾经的视角,褪去胆怯,鸟瞰不一样的世界

脑洞大开,原来零到十维是这样的

  ●蔡志忠: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,把它做到极致,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

爱和感谢祈祷文净化心灵,值得每天诵读



长按关注,让爱传出去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悦爸探校育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